博仕书屋 > 修真小说 > 捉刀遇仙 > 正文 第六十四章 余波未尽
    淮州城内的杨判司在家中熟睡,丑时末,杨判司猛然醒来,他总觉得刚才似乎房内有人。

    杨判司抓起床头的短剑,也没有掌灯,紧贴着房间检查了一下门窗都是锁好的,自己因为不喜欢仆从贴身伺候,所以外间并没有人。

    当检查完之后,略微安心的杨判司把短剑收入鞘中,刚返回榻边,顿时整个又紧张起来,因为眼前榻前的案几上,赫然出现了两张灰黑色的纸条。

    杨判司四处看了下,确定周围没有人,用短剑的尖挑起一张灰黑色纸条,只见纸条上龙飞凤舞的写着一些张牙舞爪的符号,最奇特的是,这些符号似乎有蛊惑人的力量,杨判司用了些时间,才把眼光从这纸条上移开。

    多年走江湖断案的经历告诉他,这是一张符,而且似乎和那些江湖骗子的符截然不同,这东西给他一种可怕的感觉。

    杨判司不敢用手接触这两张符,把自己用来珍藏文房用具的盒子倒空,小心的把符装进去。

    杨判司扣好盒盖,出门找小厮吩咐备马,然后就赶往府衙去了。

    杨判司却没想到,从卯时等到辰时,又从辰时等到午时,期间进来了一个衙役送了午饭过来,但是任刺史却始终只让人传话来让他原地候着。

    直到未时中,才有个脸生的衙役过来,带着杨判司七转八转,到了后院任刺史的书房。

    杨判司经常出入刺史府,刺史府和府衙有小门联通,方便刺史处理紧急事务,而这个书房其实只是用来存放一些书籍和不常用的器物,任刺史平时是在府衙的书房办公。

    这书房门前又是两个面生的侍从守候着,到了这里,换作侍从带路,进入书房里间,光线比较暗,杨判司只见双眼浮肿的任刺史坐在主座,旁边次座还有一个身穿绯色官服不认识的高大中年人。

    这显然不是刘刺史,刘刺史按照日程,应该今日已经离开淮州城返回济州了,尽管城已经封了,但是刘刺史自然不受影响。

    杨判司原计划是要去城门口相送,没想到在府衙值班房一呆就是这么久。

    任刺史也没有介绍旁边陌生官员的意思,只是眼皮微动,让杨判司这几日的案子都详细说一下。

    杨判司一丝不差的讲述了自己所知道案情,包括魇术的相关细节,还有有人夜闯胭脂楼事件以及自己对案情的一些猜测。

    足足说了半个时辰,任刺史却没有赐座,也没有打断,只是和另外一人认真仔细听着。

    等到杨判司说到最后,提到两张黑色符纸的时候,那名陌生的官员才有些反应。

    “杨判司,你是说,这黑色的,你认为是符纸的东西,现在你手上?”这陌生官员开口说话,但是说话的语音听起来十分奇怪,沙哑中带着尖锐,听起来似远似近,听不真切。

    杨判司立刻从怀里掏出一个长条形的木盒呈上。

    只见那名陌生的中年人手指一动,那盒子就缓缓漂浮到面前的矮几上,自行打开。

    杨判司心下大骇,他知道朝中有一些传闻,有一些神秘的人物的存在,也有一些案件追查到了深处,刑部就会下文停止追查,都是涉及到了一些帝王家的隐秘。

    眼前这一幕,明显不是自己了解的力量,难怪任刺史并不给自己赐座。

    那位陌生官员看完了盒中的东西,和任刺史交换了一个眼神。

    任刺史微微颔首,然后开口说话:“杨琦召,你担任本州府的判司念头也不短了,有些事你知道哪些该说,哪些不该说,出去以后,对这符,对身边这位,都不要对人提起。”

    杨判司大气也不敢出,连忙称是,然后听到旁边那位陌生官员变幻莫测的语音:“本官今日见你,也是对你有提拔之意,好自为之。”

    杨判司称是退下,背后汗津津湿了一片。

    杨判司离开之后,那位陌生官员先开口了:“刘洵那人身边的,可查实了是翠元观的玄青子?”

    “不错,刘洵倒精明的很,给自己多找了条后路。”

    “那这两道控尸符,应该是玄青子斩杀那两具活尸后交给杨判司的。”陌生官员在屋子里开始来回踱步。

    “想来应该如此,毕竟翠元观一直和塞外那几个老家伙不对付已经很久了,拿这符给朝廷看,也是希望朝廷对塞外提高警惕。”

    “但是这符的炼制工艺,明显不是莽山的手法,虽然莽山的那位擅长炼尸控尸,但是这两道符用的更多的像是炼器的手法,炼器入符,更像是……”

    “更像本门手法。”任刺史淡淡的说。

    “只不过是本门旁支的手法,应该是十七年前逃去辽州那一支。”陌生官员沉吟了一会。

    “这么说,齐王背后,应该不止一股力量存在。”

    “也有可能是苏家两面压宝,这个苏家始终不能完全信任。”任刺史补充道。

    “而且根据线报,这次齐家的黄罗伞面世了,上面的印记,似乎也是百造山的印记。”陌生官员捻了捻眉心。

    “哼,哼,一个劳什子暖阳宝玉,把这帮子藏在阴暗处的家伙全都给钓出来了。”任刺史冷笑。

    “回京之后,看上面的安排吧,这岭南那边被人搅局了,没有收获,可能整体安排都会有变化。”陌生官员喃喃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