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仕书屋 > 科幻小说 > 我妻薄情 > 全部章节 第381章 清田亩
    程丹若在安顺修驿道, 谢玄英在镇远巡视苗疆。

    这次巡视不乏震慑各寨的意思,所以带了三千余人,行军时, 浩浩荡荡,烟尘飞扬, 颇为壮观。

    各寨听见动静,皆派人问安。

    谢玄英正式公布了寨堡改制的事情, 又告知他们, 今后在苗疆建立哨所, 定期巡防。

    各寨都是喜大于惊。寨堡和他们毗邻而居,实力强大的还好, 实力弱的免不了隔三差五受骚扰, 如今能自治, 自然再好不过,奉承至少有一半的真心。

    黎哥又是所有苗寨中的头一份脸面。

    他的座位离谢玄英最近,还得了他的嘱咐“许了你们自理,可要用心安排, 耕田不可荒废, 税不能少收,也不能多收,跟着朝廷的旨意做事。”

    黎哥当初举兵, 图的就是争取耕田, 虽然半道被俘, 成了官兵的手下,但兜兜转转,也算达成最初的目的。

    是以,应得也算真心“是, 属下、下官知道了。”

    谢玄英欲安抚苗人,对他和颜悦色“听说你成亲了”

    “是。”

    黎哥这回算衣锦还乡,正式继承了父亲的土司之位,也娶了妻子。他心爱的姑娘已经不在,也无所谓娶谁。

    父亲想他娶巴氏的女子,互相也有个照应,但黎哥记起写家信的事,知道巴氏女不懂汉文,以后怕多有不便,就娶了曾经嫁给百户的萱花。

    这两天,他就跟着萱花学写汉字,已经学会了自己的名字。

    当时,军营的师爷听说他叫黎哥,写的是黎戈,便用这两个字做汉名。

    谢玄英点点头,额外赐给他两匹红绸缎“成家立业,今后行事须稳当。”

    “是是。”黎哥恭敬地应下。

    应酬完,巡防边疆。

    苗疆边墙不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更是一道切实存在的古城墙,与长城仿佛,凝聚无数心血。

    边墙的这边是汉人居所,另一边就是生苗地域,但双方并非彻底隔绝,或是探亲访友,或是买卖赶集,多有往来。

    谢玄英不着急赶路,他这回亲自前来,除了见人,还有更重要的任务清厘军户,丈量民田。

    前者好理解,统计各寨堡的士卒人口,编入户籍,寨堡既然交给苗人,那些什么百户、总旗的官儿,基本都没了。

    他们会被迁往附近的卫所,左右刚打过仗,各卫所都缺人,倒是不怕没得安置。

    至于后者,就是汉苗都很在乎的耕田。

    有的田是军户自己开拓的,有的原本属于苗人,后被侵吞的,当然,也有苗人迁往深山,半主动半被迫地放弃了。

    长年累月积累下来,一笔烂账,各有各的说法。

    谢玄英这回就要解决掉这些土地纠纷。

    他沿着边墙走了一圈,查看了每个地方的耕田,也询问过当地人口,最终按照各地情况做出裁决。

    大致遵循的原则是“苗地归苗,民田归民”,以边墙为界,属于苗人那边的所有耕田,退还给苗人,而边墙里面的,虽说以前可能是属于苗人,但汉民已经耕种许久,今后就属于汉人。

    但边墙和长城一样,不是连成一整片的,断断续续的几段,野外并无城墙。

    他就以山溪为界,划分民苗。

    还有的地方比较奇葩,汉人的田和苗人的混在一起,这就很难分清了。

    谢玄英让人拿来鱼鳞册,能置换的置换,不能置换的就划界限,记录分明,省得今后起矛盾。

    当然了,但凡是裁决这种事,肯定有人满意,有人不满意。

    可想想谢玄英的兵马,再念着寨堡的香饵,大多苗人还是勉强能接受。尤其寨堡自治,今后不必受骚扰,即便受了委屈,也觉得能忍。

    汉人这边就更不必说了。

    随着不少军户裁撤,大家求的就是保住官职,田什么的差不多就行了,哪里敢和巡抚唱反调

    因此,纵然磕磕碰碰,两件事还是顺利地办了下来。

    昔年清平没有收好的尾巴,在此终于完结,谢玄英又了却一桩心事。

    归程途中,没忘记去清平书院作客,拜访山长静光居士。

    静光居士四十余岁,在山上修了个草庐,春深季节只穿单衣,正全神贯注地凿刻佛像。

    谢玄英仔细端详,是一座手挎鱼篮的观音。

    “静光居士。”他礼节周到地招呼,“晚辈谢玄英,特来拜会。”

    “嗯。”静光居士是大儒也是狂生,还是出家人,难免有点狷介的脾气,不咸不淡地应了声,继续刻他的观音。

    谢玄英耐心地围观。

    然而,看着看着,他就发现静光居士在石刻这方面是个生手。

    这也好理解,晏鸿之也是这样的人,有时候忽然对什么感兴趣,就要学一学,学得七七八八就撒手。

    而新手和老手相比有个特点,那就是特别来劲。

    越菜越有劲头。

    所以,他招呼长随小厮摆出茶具和坐垫,寻处石凳坐下,喝茶等。

    静光居士心无旁骛,一心修凿观音的样貌,可修完怎么看,都觉得差了点,于是冷不丁开口“你觉得这观音像如何”

    谢玄英道“慈眉善目,悲天悯人。”

    “哼。”这种套话,静光居士哪里满意,瞥眼打量。

    嗯嗯。

    “你还有点眼光。”他清清嗓子,又仔细瞧他,“你是子真的学生”

    谢玄英道“是。”

    “不错。”静光居士坐下,拈须微笑,“难为你身居高位,还肯亲自来见我这等乡野俗人。”

    谢玄英道“居士避世修禅,本不该打搅,只是我有事相求,不得不上门叨扰,还望您海涵。”

    一面说,一面为他斟了杯热茶。

    静光居士端起来,细细品味茶香“何事”

    “我欲请各夷寨土司的子女,前往贵州城就学,正缺一位良师,不知居士可能为我引荐”谢玄英也不是随便找的人。

    清平书院的教学风格就是不分汉夷,有的学生放荡不羁,还会穿夷服,书院中一些浣衣的妇人,也有苗家女子。

    他就想从书院里挖个人走。

    静光居士闻言,自然也猜出了他的意思,可书院的先生被挖走了,谁来教书他最近沉迷石刻不可自拔,并不想亲自讲课。

    但谢玄英再怎么说,也是堂堂巡抚,人家诚心诚意上门,怎么都不好一口回绝。

    因此思来想去,死道友不死贫道。

    “你可知道,咱们蜀中有一位才子”静光居士道,“此人文采奇诞,草书乃是一绝,能作画写词,通读儒、道、佛三家经典,得此一人,可抵庸才千万。”

    谢玄英记性很好,思索道“我似乎听过,是叫姜元文可是”

    “不错,姜光灿是蜀人,前些时候去了龙冈。”静光居士道,“你不妨去那里看看。”

    其实,谢玄英只是想找个普通的老师,并不想找才子,但闻弦歌而知雅意,他听出对方话中的推拒,也不勉强。

    反正老师没有,学生已经在干活了。

    “多谢您指点迷津。”他客气道,“劳烦了。”

    “无妨。”静光居士喝口茶,旧事重提,“你觉得,我这观音像如何”

    谢玄英反问“这是居士心中追寻的观音吗”

    静光居士明白了他的意思,叹道“寻寻觅觅,不得其味啊。”

    遂不再问了。

    齐知府里里外外忙活了几日,终于列出了承包驿站的名单。

    程丹若逐一对照印象。

    马家排名第一,出资三千两,是贵州有名的大商人,掌握着贵州一大命脉马帮,无论是茶马古道,还是川盐入黔,都少不了马帮的经营。

    他们对开驿道是最积极的,能够承包下驿站,今后无疑大有好处。

    可惜的是商户出身,不好多来往,不过可以吩咐下人,若马家上门,让他们进来坐坐冷板凳。

    反正马家求的也是这份脸面。

    高家,安顺大户,名列榜单第二位,两千两,记得没错的话,他们家有不少读书人,之前义诊也捐过药。

    这就属于提前投资了,就算不能让谢玄英收个学生,能指点一下也是好的。

    程丹若记下,准备到时候让高家子弟上门,叫谢玄英看下他们的文章,名师指导值回票价。

    林林总总,大概只有七八家,银子凑了约八千两。

    程丹若收到钱,写了帖子正式回复,算是收据,然后给齐知府留三千两,让他继续监工。

    “宁谷和宁山若愿意出人,也许他们修一个。”她适当放宽了口子。

    齐知府会意“是,下官明白。”

    程丹若昨天已经去过宁洞的驿道,姑且算是满意,准备结束本次突击检查“你好生办差,不要懈怠。”

    齐知府恨不得赌咒发誓“下官知晓利害,绝不敢耽误大事。”

    这两年就在自己眼皮子底下,程丹若相信他搞不出花样,不过惯例敲打罢了,闻言便道“我自是信你的。”

    齐知府立马露出感激涕零的表情。

    双方走完流程,散会。

    程丹若放下了名单,问玛瑙“那日你也去了,感想如何”

    玛瑙递给她一盏刚熬好的梨汤“齐知府谦恭谨慎,办事十分仔细。”

    程丹若笑了,这就是举人出身的弊端,哪怕升任了知府,在本地大户跟前都直不起腰杆子。

    但这对她而言是个好消息,没有弱点的人,凭什么投靠她呢。

    她浅浅抿了口梨汤,示意丫鬟继续说。

    玛瑙又道“马家的人有些草莽气,不过看着粗中有细,一心想拿下魁首。倒是高家有些矜持,说了好些场面话才点头,写数目的时候也颇为斟酌。”

    程丹若问“怎么报的价”

    “写的纸条。”玛瑙道,“齐知府并未过手,是我收了念的。”

    “齐光祖着实仔细。”程丹若不怕齐知府做手脚,可他有心避嫌就是好的,“就这样吧,对了,金先生他们回来没有”

    她带了赤韶过来,自然不可能让她傻玩,安排两小姑娘跟着金仕达勘探风水,体会下开辟过的驿道和深山小路的区别。

    玛瑙瞧瞧天色“想来是快了。”

    “你叫人准备好药油。”程丹若唇角微扬,“明儿咱们就回家。”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